長程數位影像腦波檢查~讓癲癇無所遁形
◎林口長庚神經內科系 腦功能暨癲癇科主治醫師 張俊偉
前言
癲癇症是一種大腦的慢性疾病,特色是反覆的癲癇發作。因症狀為陣發,患者求診時多為正常,診斷有賴完整的病史評估、腦波及神經學影像檢查。其中腦波檢查是癲癇診斷在電生理上的客觀工具,然而因為檢查時間僅約30分鐘,疑似癲癇患者接受第一次腦波檢查時,發現異常比率僅有三成至五成,敏感度不足。因此近年利用長程數位影像腦波監測,藉由更長的監測時間(數小時至數天)、影像與腦波同步錄製的優點,大幅提高對腦波異常及癲癇放電波的敏感度,更可能藉由錄到癲癇發作,進行精確的病灶定位及診斷。
長程數位影像腦波檢查的適應症
一、 癲癇病灶定位及癲癇症候群診斷
經由分析發作時癲癇波的起始點及傳播路徑,配合病人相應的臨床表現,精確診斷不同的癲癇症候群,以便醫師給予適當的治療。
二、 陣發性動作或意識障礙的鑑別診斷
針對發作頻率較高(例如:每週一次以上)的陣發性不自主動作、睡眠疾患、或反覆昏厥的病人,利用長程監測的特性,可以錄製到發生的實況,及發生時腦波、心律、睡眠參數等,對診斷有莫大幫助。
三、 癲癇患者痊癒停藥前的評估:
癲癇病人經治療長時間未發作,長程影像腦波是一個重要的工具,輔助醫師評估病人是否適合減少藥物或停藥。
四、 癲癇手術術前評估
依據病人術前影像腦波的結果及癲癇波的位置,可以幫助醫師判斷病人是否適合接受癲癇手術治療,並決定適當的手術方式。另外,若顱外記錄的腦波無法精確定位癲癇病灶、或病灶可能位於腦部重要的功能區時,可以考慮直接在腦皮質上記錄癲癇波,並使用電刺激定位皮質功能區,如運動區、語言區,手術時盡可能避免破壞這些重要的區域。
五、 心因性癲癇的診斷
長程數位影像腦波是診斷心因性癲癇的標準工具。此類病人在發作時雖然有抽搐或意識喪失等症狀,腦部卻沒有符合臨床表現的癲癇波出現。
長程數位腦波監測的流程及注意事項
這項檢查在配備有攝影系統的癲癇科病房或檢查室內進行,所需的時間可能由數小時到七天不等,大部份病人需要住院檢查,但醫師可依據病人的症狀或其他考量選擇在門診進行檢查。記錄期間,腦波與影像為同步錄製,且病床邊配備有按鈕,一旦有發作,病人或家庭成員可以即時按下;醫師可以藉由反覆的播放,了解發作時病人的臨床表現,分析同一時刻的腦波變化,進行精確的診斷。另外,對於某些正在服藥的癲癇病人,有時必須減少或停止服用抗癲癇藥物以協助診斷腦部異常放電部位。在減藥或停藥後,癲癇發作次數可能會增加,甚至引發短暫全身性的抽搐,因此檢查期間一定要有家屬陪伴,且床欄要拉起,以避免癲癇發作造成病人跌倒或受傷。